文章来源 / 怀左
读鲁迅先生的《社戏》,我想起了小时候最喜欢的村中庙会。那时候,我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是除夕,再然后,就属那两次庙会。
从某种角度去看,村里举办庙会的时候,其实比过年还热闹,因为过年那几天,活动集中在自己家,或者和亲戚朋友再走动走动。而庙会属于村级别的集体性活动,不仅自己村里的人基本都会发动起来,其他地方的人也会过来。
一时间,人声鼎沸,锣鼓喧天。
我们把举办庙会称之为「过庙」或者「赶庙」,那些天村里会请戏班子来唱戏,但我不爱看戏,也看不懂,最喜欢的其实还是各路商贩,以及人挤人的那股热乎劲。
小男孩就喜欢新奇的事物,喜欢玩具,平日里想买点东西吧,村里就那几个小卖部,算上我家里开的,不超过十个。村里人的购买力有限,所以小卖部中的商品也不多,好玩的东西就那几样,转几圈,很快就失去了兴趣。
过庙的时候可就不一样了,外面的各种新奇玩意,应有尽有,包括但不限于组装玩具、遥控汽车、弹力球、小兵器、塑料枪,还有卖棉花糖的、卖雪糕的、卖糖葫芦的、卖羊肉串的(其实是猪肉串)。那些东西我都想买,但比较遗憾的是我手里的钱不多,少的时候只有几毛,多的时候也不超过五块。
在梦想最多的时候,可惜钱包最扁。
于是我也只能买点那种组装的小玩意,五毛钱一盒,小小的,看着图纸,可以组成小汽车或者小机器人。和同学三五结伴时,一人一盒,然后要么去一个人家,或者直接就找个空地,或坐或趴,比赛谁能第一个先组装完。
我对动脑动手的小游戏很感兴趣,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。
钱有空余时,我会再买点烤猪肉串,或者买根糖葫芦。猪肉串五毛钱一根,一块钱三根,肉小,就像贴在棍上一样,但冬日里闻着那股子孜然味,还是可以让小孩沉醉。更神奇的是我在小学阶段还亲自卖过烤猪肉串和糖葫芦,一边卖东西一边收钱,有点小老板的味道。
那些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做的。而且也就是我爸和我爷爷做了之后,我才发现糖葫芦和烤肉串,做起来其实也不难。糖葫芦怎么做呢?选品质好一些的山楂,洗干净,用木棍串起来,熬好糖汁后,进去一裹,糖葫芦随之成型。
之前我最大的疑惑就那个统一的平面,这里我揭秘一下,就平放着压出来的。
烤猪肉串是我爷爷整的。他先是买铁皮,自己制作了一个火炉子,然后买铁钎子、木炭,最后买肉。每次他都带着我串肉,然后第二天下午把架子支在我家门口,一边烤一边卖,我就坐旁边挨着吃。生意还可以,没赔钱,而且我每次都能吃撑。
主打一个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
我曾经最爱的一个玩具,是金属制作的鲁智深的禅杖,真就和电视上的一模一样,也有一点小分量。买到后我爱不释手,每天拿着把玩,怕我爸妈知道,我回家时就塞书包里,或者直接塞袖子里,自己偷偷玩。
可能也是因为喜欢《水浒传》的原因,爱屋及乌,对里面重要人物的兵器,也都爱。
庙会就是这么一个可以让村里大部分人都得以休闲、娱乐的日子。当然也可能小孩和大人在意的点不一样,我妈有时候还会去庙里烧些纸,许点愿,逛的时候她也不爱买玩具,就挑点布,买块床单之类的东西。
我们村一年有两个过庙的日子,一个是正月初九,另一个是三月初三。之前我还觉得这两个日子挨得有点近,想着如果半年一个,也许会更好,像寒暑假的设置一样。但今天我在读《中国社会中的宗教》这本书时,找到了里面的原因。
因为北方漫长的冬天加剧了日常生活的单调,所以办庙会的日子会选在暮冬和早春进行,因为农民需要为即将开始的繁忙劳作重新振作精神。
读完,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。
如果再去追述庙会源头的话,其实最开始完全是宗教性质的,但人一多,可能性就会增加。就像我们学经济学时,市场形成的原因一样。人多、交流机会多,商品交换也会增多,一来二去,一个小小的商品市场,也就出现了。
对于村里人来讲,赶庙会有点狂欢的味道,可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。年纪大的,想看戏;年纪小的,想猎奇;想聚会的可以呼朋唤友;想放松的可以好好休息几天。回到过去的农业社会里,也可以想到当时的娱乐活动之匮乏,一年的几次热闹,对每个人来讲,都弥足珍贵。
另外,庙会还有一个作用,可以增强同村人的凝聚力,把人带出自己的小家,扩大交往圈子,即便和别人聊的时候,口头禅也是:俺村这庙会,相当不赖呀……
其实过去在农村里生活,最大的乐趣也是走出家门。
去串门,和邻居聊天;去人最多的地方,打牌、聊天。那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网,个别条件好的人家,刚买了小小的黑白电视机。往后随着技术的一点点进步,人们的娱乐活动日渐增多。如今是人手一部手机,刷视频,看直播,看电子书。
人也越来越少。年轻人到了外面,条件好的去了城里,这些年城市化的过程,从微观去看,就是村里的青壮年逐渐流入城里的过程。很多农村,冬天已经有了荒凉之感。很多一直待在村里的老人,陆续凋零。如今我回去一趟,很多人我都不认识,当然人家也不认识我。
笑问客从何处来,这句诗,长大后才懂。
社会变化真的快,短短十几年的时间,我现在写这篇文章提到庙会的时候,自己都有一种历史感。可能很多城里长大的人都不知道庙会是什么,但我相信从小生活在农村里的孩子,都很喜欢赶庙的氛围。
想写下来,也是怕我自己会忘记。过去最喜欢的日子,现在只能用文字去纪念,也许以后和孩子讲时,他也只会把这些东西当一个个老掉牙的故事。因为没有经历就没法共情,而且我那时候认为的丰盛,和现在一比,都完全不在一个层面。
可美好的永远都美好,哪怕是记忆中的东西,提起时,嘴角都会挂笑容。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疑问,明明我们现在与过去比起来,物质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进步,可不幸福的人,怎么反而增多了呢?
也许是人们的期待阈值变高了,而变高的原因,也不怪咱们,主要是被整体推着往前走,根本停不下来。
在所有人都吃糠咽菜的时候,你吃口白面,就能幸福一个月;到了都能吃到白面的时候,你偶尔吃点肉,也能和别人炫耀好几天。而今,这些东西已经失去了炫耀的价值,人们的心里,有了更高、更强、更普遍化的目标。
人生发条拉满,急吼吼往前赶。
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,往后陆续写一些童年时在农村的琐事。
有没有人看无所谓,主要是给自己留点东西,让自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回味一下过去的点点滴滴,找找慢下来的感觉。当时笑口常开的日子真多啊!每天都没什么可忧虑的,吃饱喝足,上上学,剩下就是玩乐。再看下现在的小孩,我有时候也在想,他们真的快乐吗?小小年纪,一个个愁眉苦脸的。
也许,这几十年,不仅是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十年,也是所有人的人生节奏都加快的几十年。回想过去在村里的日子,恍如隔世,好像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,久到了我家老屋都长满了荒草,瞅一眼就有种城春草木深的感觉。
再过十几年,日子会变成什么样呢?说实话,我完全想不到,就像小时候想不到现在一样。但我想通过文字回顾过去,记录现在,这样哪怕等我四十多的时候再看,也能找到些清晰的记录。
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,方寸之间,藏万千变化。
-END-